什麼是便祕?聯安診所鄭乃源院長說,通常會先以「時間」界定。當症狀出現至少六個月,且其中常出現的三個月內有四分之一時間都有便祕,就屬於「慢性便祕」。除了時間前提,還須在以下六個指標內符合兩個以上,指標包括:大便形狀粗硬、排便次數一週少於三次、排便費力、排完便覺得沒排乾淨、排便時直腸及肛門有堵塞感、排便需用手去摳肛門或需在會陰部施壓輔助等。
了解便祕 找出成因
便祕的成因很多;生理上,少數人消化道本身就有蠕動太慢的問題,使得食物消化後的殘渣在腸內傳送過慢,導致水分過度吸收,殘渣成為硬塊而便祕;年長者常因唾液分泌不足、味覺減退、牙齒不好影響進食量。男性還可能因攝護腺肥大產生排尿問題不敢多喝水,都會造成便祕。
心理上,精神壓力會影響腸子蠕動;藥物方面,降血壓藥、精神安定劑、安眠藥等含乙醯膽鹼藥物,或止痛藥、抗癲癇,抗憂鬱藥物、女性補鐵劑等,都可能讓腸胃道蠕動變慢。因此,服用愈多種藥物者罹患便祕的風險就愈高。鄭乃源叮嚀,熟齡的便祕患者,就醫時就要更注意「藥物影響」的可能性,必要時溝通醫生調整用藥。
在疾病方面,大腸瘜肉、大腸腫瘤、大腸內發炎或腸外腫瘤壓迫到腸子,都可能造成便祕,需先排除這些疾病所造成的便祕。另外,糖尿病導致自律神經受損,或是甲狀腺功能過低、慢性腎衰竭、血鈣太高等都會影響腸胃蠕動。而神經系統疾病如中風或脊椎損傷,更明顯影響排便;不過,鄭乃源強調,多數患者的便祕還是跟飲食上攝取纖維量及水量不足、活動量不夠或因減肥禁食攝取食物量不足有關。
便祕之痛 影響生活與健康
便祕帶來的影響,最明顯的就是解便的困難與痛苦;較常見的問題則是痔瘡出血、肛裂、肛門疼痛等,且易淪為惡性循環,患者會因排便疼痛忍住不排便,導致便祕更嚴重。鄭乃源提到,醫師針對這類患者,通常會先開立軟便劑、緩瀉劑等,先短時間內使用讓排便鬆軟,減少對肛門的壓迫。
不過患者也需避免久坐久站。坐馬桶不要超過五分鐘,因為坐式馬桶會讓肛門箍住造成血液回流升高壓力,肚子也較難施力。蹲式其實較適合排便,肛門直腸之間角度較平直,大腿壓在肚上也較能幫助腹部出力;排便後最好能清洗肛門,再以溫水泡盆,促進肛門血液循環,痔瘡也能變得比較鬆軟,然後可用手指按摩後再塞回肛門內,血液較易回流,一天內可泡盆三到四次;肛裂也可盆浴,水中可再加上沙威隆殺菌,泡完後擦乾或吹乾保持乾爽即可。如果很痛也可用局部麻醉劑軟膏或塞劑舒緩。如果傷口有排膿,就得找直肛科醫師再診治。
此外,便祕時憋氣所造成的壓力,有時會導致心血管疾病發作,如血壓升高造成中風、心肌梗塞等,因此心血管疾病患者更要維持排便順暢;鄭乃源也提到,有些民眾誤以為便祕會造成大腸瘜肉,其實是錯誤的。大腸癌的症狀可能也會類似便祕,不過,大腸癌患者由於腸道已狹窄,大便會變細,與便祕時大便又粗又硬有所不同;所以,鄭乃源提醒,「熟齡者如有便祕,尤其是五十歲以上又是新發生,最好找專科醫師先排除是嚴重腸道問題,之後才能把疾病當作便祕治療,才不會延誤疾病診斷。」
就醫找病因 調整生活最重要
便祕患者就醫後,醫師會先了解基本病史、飲食、生活型態、家族史等;然後進行理學檢查,並以肛門指診了解有無腫塊、痔瘡,以及肛門括約肌鬆緊、摸得到的大便體積等;再來會做X光、抽血等基礎檢查,如懷疑有消化道問題,可能再做糞便潛血反應等檢查;鄭乃源提到,其中「大腸鏡檢查」能探知大腸瘜肉或癌變,對四十五歲以上熟齡族群很重要;另外,檢查及等報告過程中,醫師通常會先開軟便劑或甘油球灌腸等讓患者緩解便祕;報告出來後如確定是單純便祕,醫師還是會讓患者先從飲食運動等生活改變做起,之後視改善情況再用藥。
【完整內容請見《熟年誌 Life Plus 》2016年5月號 (NO.50)】
資料來源:udn聯合新聞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