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来源:由「百度新聞」平台非商業用途取用"https://baijiahao.baidu.com/s?id=1781670360674244995&wfr=spider&for=pc"
這件造像從整體上講,遵循的是源于東北印度帕拉王朝、在尼泊爾造像中并不流行、但常見于西藏的四臂觀音儀軌。這種儀軌,在迦舍-摩羅造像中有若干實例,且造型上與西藏造像有明顯區別。Ian Alsop在論文中記錄了兩件13-14世紀迦舍-摩羅四臂觀音像,其中帶銘文的一件將產地鎖定為迦舍-摩羅王朝。雖然這兩件四臂觀音像的尺寸較小,但與嘉德此件四臂觀音像有顯著的共同特點:除了儀軌、帽冠、白毫、飾物的相近外,這三件造像高抬的后二手手掌都向內翻轉、手指蜷曲,這與藏地所造四臂觀音像后二手向外張開、手指翹起不同,應為迦舍-摩羅王朝所制四臂觀音像的特點。
左一為施羅德所著錄東北印度帕拉王朝12世紀四臂觀音像(2008,69F),右側二圖為Ian AIsop《迦舍-摩羅的合金銅造像》中著錄的兩件迦舍-摩羅四臂觀音像,中間的福特收藏(Ford Collection)帶銘文證明出處(7.5cm),右為美國私人收藏(17.5cm)。
通過對比嘉德2013年秋拍西藏13 - 14世紀夏魯寺風格四臂觀音像(41.2cm),以及施羅德所錄西藏13世紀四臂觀音像(2001,317A),可見同時期西藏四臂觀音像后二手的向前張開的特點,與此件作品手掌向后翻卷不同。
綜合以上因素,當可推斷此件恢弘巨制為迦舍-摩羅王室所定制。在此基礎上,與現存其他迦舍-摩羅造像相比,此件四臂觀音最與眾不同之處,還在于呈現出了13世紀西藏-帕拉風格的特點。東北印度的帕拉王朝雖然于12世紀之后就銷聲匿跡,其造像風格卻在12-14世紀的西藏地區非常流行。此件四臂觀音像嵌銀的狹長雙眼,就是13世紀一些西藏所制帕拉風格造像的特點之一。此件四臂觀音的繒帶在耳后彎折向上飛升,并與寶繒連為一體,華麗的形式讓人聯想起一些西藏-帕拉風格造像對飄揚繒帶的著重強調;綠松石鑲嵌也更符合西藏化的喜好,尼泊爾造像并沒有表現出對綠松石如此的偏愛;另外,此件造像的左肩可見山羊皮,這并不屬于尼泊爾造像的一般特征,而更符合是西藏造像傳統。
魯賓美術館所藏西藏13世紀仿帕拉風格度母,其眼部嵌銀,為西藏仿帕拉風格的特色之一(左)。瑞特伯格美術館所藏西藏13世紀仿帕拉風格觀音像,注意耳后繒帶的處理(右)。
關鍵字標籤:神明桌
這件造像從整體上講,遵循的是源于東北印度帕拉王朝、在尼泊爾造像中并不流行、但常見于西藏的四臂觀音儀軌。這種儀軌,在迦舍-摩羅造像中有若干實例,且造型上與西藏造像有明顯區別。Ian Alsop在論文中記錄了兩件13-14世紀迦舍-摩羅四臂觀音像,其中帶銘文的一件將產地鎖定為迦舍-摩羅王朝。雖然這兩件四臂觀音像的尺寸較小,但與嘉德此件四臂觀音像有顯著的共同特點:除了儀軌、帽冠、白毫、飾物的相近外,這三件造像高抬的后二手手掌都向內翻轉、手指蜷曲,這與藏地所造四臂觀音像后二手向外張開、手指翹起不同,應為迦舍-摩羅王朝所制四臂觀音像的特點。
左一為施羅德所著錄東北印度帕拉王朝12世紀四臂觀音像(2008,69F),右側二圖為Ian AIsop《迦舍-摩羅的合金銅造像》中著錄的兩件迦舍-摩羅四臂觀音像,中間的福特收藏(Ford Collection)帶銘文證明出處(7.5cm),右為美國私人收藏(17.5cm)。
通過對比嘉德2013年秋拍西藏13 - 14世紀夏魯寺風格四臂觀音像(41.2cm),以及施羅德所錄西藏13世紀四臂觀音像(2001,317A),可見同時期西藏四臂觀音像后二手的向前張開的特點,與此件作品手掌向后翻卷不同。
綜合以上因素,當可推斷此件恢弘巨制為迦舍-摩羅王室所定制。在此基礎上,與現存其他迦舍-摩羅造像相比,此件四臂觀音最與眾不同之處,還在于呈現出了13世紀西藏-帕拉風格的特點。東北印度的帕拉王朝雖然于12世紀之后就銷聲匿跡,其造像風格卻在12-14世紀的西藏地區非常流行。此件四臂觀音像嵌銀的狹長雙眼,就是13世紀一些西藏所制帕拉風格造像的特點之一。此件四臂觀音的繒帶在耳后彎折向上飛升,并與寶繒連為一體,華麗的形式讓人聯想起一些西藏-帕拉風格造像對飄揚繒帶的著重強調;綠松石鑲嵌也更符合西藏化的喜好,尼泊爾造像并沒有表現出對綠松石如此的偏愛;另外,此件造像的左肩可見山羊皮,這并不屬于尼泊爾造像的一般特征,而更符合是西藏造像傳統。
魯賓美術館所藏西藏13世紀仿帕拉風格度母,其眼部嵌銀,為西藏仿帕拉風格的特色之一(左)。瑞特伯格美術館所藏西藏13世紀仿帕拉風格觀音像,注意耳后繒帶的處理(右)。
關鍵字標籤:神明桌